Saturday, November 24, 2007

命名從來是一種策略

一名外國時裝設計師最近評論香港人的時尚和衣著文化。他發現,日本和香港其實很相似,都是追隨歐洲的趨勢轉轉轉,但日本人似乎較清楚自己的身體,能穿出一種屬於他們自己的風格,香港人呢,則只會盲目跟風……

一個他可能其實也心知肚明卻不忍心說出來的殘酷現實是:香港不單跟歐仿美,他們更願意唯東洋是尚!不止一次聽過年輕的新潮男女這樣說:「總覺得日本人漂亮一點。」

換言之,如果日本算是抄襲的話,香港流行文化可能連二手也不是。在這個意義底下,也許沒有人會找到理由不去讀讀湯禎兆的最新作品《命名日本》,尤其是連當大學通識課程也和你分享「Ga妹是怎樣煉成的」。

《命名日本》是作者繼《AV現場》和《整形日本》再上層樓之作。「再上層樓」,意味一種調適上遂,而非只是平路前進。確然,在大家都可輕易在華文互聯網上查找到何謂「M型社會」、「腐女」之際,當「達人」成為廣告宣傳標語,新樓盤叫「都市駅」,卡夫卡都可能被演繹成「電車男」之時,我們實有必要在認識和簡易分析的階段向上攀升,尋找日本流行文化術語的深層解碼器。

《命名日本》突出「命名」的論述權力向度,用「容易命名的女人」、「男人的名字就是苦」和「消費男女的文化原象」把文章分為三個部份,用容易吸引讀者的符號分類,包裝其實頗為紛紜繁雜的論述對象,不得不說作者即席示範了命名遊戲的玩法。為了深化思考,湯禎兆還分別對應三個部份安插了三場對談:和陳效能談女人;和梁款(吳俊雄)談男人(為甚麼天生不是女人);和呂大樂直接談命名。

是的,命名從來是一種策略,一種九十年代興起的日本流行文化常見漢字只不過是高手手下,「傷人立死」的「飛花落葉」。從一開始,《命名日本》的編排和發聲者(包括寫導言的張彧暋)便打正旗號,明示你看的不止關於日本。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;項莊舞劍,志在沛公。說的是日本,時時刻刻提醒讀者的,卻是香港和台灣的潛在指涉。如果你把它視為一本文化資治通鑑,鑑日知台,鑑明辨港,不能不說中正作者和出版社下懷。而這,當然也是關乎消費的權力關係。

畢竟,正如李照興所說:「命名策略不過是早期抗爭柀斧,自從政治正確命名漸漸變作笑話之後(我的貓不叫寵物,要叫「非人類同屋夥伴」),我們就知道命名的作用力有限,又要尋求新策略!」《命名日本》,何嘗不可視為讀者尋找自己新策略的起步?

Labels: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